策驰影院
策驰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历史不能忘记!电影频道12.13播出《南京大屠杀》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4   浏览次数:36

《南京!南京!》


1905电影网专稿 2024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


87年前,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被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


根据战后的埋尸记录,各慈善团体埋尸约18.5万,日军埋尸、毁尸15万,伪政府和个人埋尸4万。将这三方面的数字相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7万。


因为日军销毁证据,因为战争年代的动乱,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中,许多人的姓名和身份至今无法得知,但遇难者人数达30万以上,却是无法抹杀的事实。


这些数字,见证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成为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2月13日20:00,电影频道与你一同,以电影的方式,重读历史。


1937年12月13日,人类文明史最黑暗的六周降临,南京城的天空被战争的阴霾笼罩,被血腥的屠刀所遮蔽。


《南京大屠杀》剧照


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南京,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


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该遗忘的创伤。


《屠城血证》剧照


抗争精神、爱国精神一直贯穿在许多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始终。 


这些记忆,通过一部部电影的画面和语言,流淌到了观众的眼里、耳里、心里,不容忘记。


《南京大屠杀》剧照


1987年,第一部正面表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电影《屠城血证》是对历史真切的铭记与见证。


16张暴行照片是揭露日军暴行的有力证据,浓缩了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种种灾难。


《屠城血证》剧照


1995年上映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里不时穿插的资料片和史实照片,都在一幕幕还原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


《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剧照


2007年上映的纪录片《南京》里大屠杀幸存者的讲述、从6个国家搜集到的各种信件、日记、照片、影像资料,甚至包括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等珍贵资料,都极大地震撼着我们。


纪录片《南京》剧照


在这场战争中,每个人都无法幸免,受难没有国籍的划分。


这些导演用不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战争的全貌。


本周五20:00播出的电影《南京大屠杀》,上映于1995年,影片通过中国医生和日本籍妻子组成的家庭在大屠杀中的亲身遭遇,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真实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日军暴行的残忍程度。


同时,片中坚守职责的医生、积极救助难民的小学教师等群像人物,都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敢,表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反抗精神和对生命的充分尊重,引发了观众对战争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南京大屠杀》剧照


2002年上映的《五月八月》以儿童的视角来感知残酷的大屠杀,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和无情。


《五月八月》剧照


2004年上映的《栖霞寺1937》将长期鲜为人知的栖霞寺故事展现在公众面前。栖霞寺寂然法师、月基法师和志开法师等佛教僧人、佛教界人士,营救了两万四千多名难民,为援助伤病难民、保护抗日军人而献出了生命。


《栖霞寺1937》剧照


2009年上映的《南京!南京!》则分别从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和日本军官角川三个人的视角,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


《南京!南京!》剧照


视死如归、惨烈抵抗的中国士兵,为保全家人拼尽全力的知识分子,用柔弱身躯牺牲自己、挡住日军的女性……这些群像,都在狼烟滚滚,血流成河的大时代的背景下,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与信仰的救赎。


还有2011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张艺谋从风尘女子这一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讲述了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与死,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的救赎故事。


《金陵十三钗》剧照


一段纪实影像资料,一部部影视作品,提醒着一代代国人莫忘历史伤痛。


《金陵十三钗》剧照


不论是以儿童视角来表现南京大屠杀造成的个体家庭的创伤,还是以日本士兵的视角来反思战争与人性,或者西方的人道主义救助,这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一致的是对亡魂的哀悼,对战争的控诉,对历史的反思。


今天,我们纪念这段黑暗的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铭记。


曾经的血与泪,不能忘,不敢忘!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在2024年12月13日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亿万中国人民再次以国家之名,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并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致敬。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