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影视娱乐行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寻求创新与变革的一年。四味毒叔在岁末从电影、长剧、短剧、综艺、演员、网红等六大领域对行业现象进行深入盘点和解读,期望从时代的发展变化中洞察未来趋势。
首期文章深刻探讨了2024年网络博主行业的生态变化,封杀、停更、退网...网红为何难以长红?请点击第一期网红之「红与黑」阅读。第二期文章聚焦短剧行业,深入探讨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点击你的2024短剧年度报告已出,请查收即可阅读。第三期文章聚焦长剧,2024年国产长剧面临哪些困局?2025年又有哪些新的动向和希望?点击变短、脱水...今年国剧还有哪些关键词?即可阅读。
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将聚焦电影行业,带着「电影如何“破局”」这一问题,深入探讨电影票房的下降趋势、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电影行业内的各种复杂挑战。
作者 | 布赫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灯塔专业版显示,2024年全年电影票房已突破410亿,与2023年全年的549亿存在一定差距。且在今年第三季度(含国庆档),全国电影票房108.6亿,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3.8%,观影人次2.65亿。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3.3%。实际上早在今年上半年,随着春节档结束,全国电影票房就已呈现减少趋势。当时行业内的普遍观点是“爆款电影较去年有所减少”。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行业内外对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增量存在一个认知问题,即“增速”需要增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市场价值?
以2016—2019年的三年增长幅度为例,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457.12亿,同比增长3.73%,2017年是559亿,同比增长13%,2018年则是609.76亿,同比增长9.06%,2019年的票房是642.66亿,同比增长5.4%。同时全国银幕数从2015年的31627块增长到2019年的69787块,增加了一倍多。但同期票房增速度是46%,这个增速对于彼时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已属“滞后”。
那么今天回看2024年与2023年票房差距,不难发现去年因为特殊原因,在客观放缓了票房增长的前提下,2023年票房增长较快,总票房回到了549.15亿。但即便如此也只相当于2019年全年票房的85%。从目前各项数据分析,2024年全年电影总票房可能回到2016年的水平。
显然,2024年的电影市场倒退非常明显。也许如上半年观点认为的“缺乏头部大片支撑”,以及暑期档和国庆档爆发力不足等原因有关。但通过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内外发生的变化依然需要客观对待。
尤其是在探讨“增速”的基础上,研究凭什么“增速”更有意义。
01
客观看待,维持产能
2024年的电影市场环境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无论是观众消费的理性趋势,还是电影上游产业的“爆发无力”,乃至整体行业遭遇环境外因素的多重干扰,都需要认真审视。
随着社会民生经济在历经数年变化之后,电影产业作为依托实体经济的文化消费品,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民众生活及消费观念的变化促使电影行业上中下游(从制作到放映)必须相应做出改变。
《四味毒叔》在今年国庆档前后曾撰数文指出当前电影产业整体生态环境,其中也包括了国内长短剧及其他文化产品对消费者产生的倾向影响,以及行业内中下游产业从业者在2020—2022年之间的被迫转向,更有国内院线-影城在大浪淘沙之后学会的生存之道。
遗憾的是,大多数从业者目前依然无法认识到一个问题:
当产业产能过剩,或无法对销售终端(消费倾向)产生唯一关联性时,就意味着整个行业必然走向紧缩收拢的状态。
当然,我们今天依旧可以很高兴地认识到在今年,女性题材电影的异军突起,如《热辣滚烫》和《好东西》等。还有一些按“常理”无法形成爆款题材的冷门黑马,尤其是地域性较强的作品成为现象级电影,如《周处除三害》和《破·地狱》等。
根据《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购票用户当中女性占比近60%,25岁以上观众占比近80%,三四线城市观众占比超过40%,女性及95后观众成为电影市场消费主力。
此外从影片供给类型上看,2024年票房产出较高的热门电影中,喜剧类型数量较2023年有明显提升,如春节档的《热辣滚烫》《飞驰人生》等,还有暑期档票房冠军《抓娃娃》都是今年的爆款喜剧。
因此以今年票房实际产出而认定电影行业的发展态势,还需慎重分析。毕竟内地观众仍有观影热情,前提是这份热情有没有相对应的观众喜欢看的好电影。
众所周知,2024年国庆档电影票房曾一度成为热议话题,然而仅仅在9月底,某票平台的“想看”指数依然大幅上涨至近四年来同期最高水平,直接带动国庆档首日收获近5亿票房。
所以未来,中国电影行业除了需要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还需要保持培养低频观影群体持续走进影院的习惯,那么提供观众爱看的新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年暑期档前后《云边有个小卖部》《默杀》和《抓娃娃》等影片的上映,不仅直接关联一部分数量可观的固定观影群体(如以家庭、朋友为单位的观众),更影响到此前行业一直希望重点培养的年轻学生群体。
但是,暑期档前后整体上映影片因内容、舆情等各方面原因,让这个档期未能体现出以往同档期应有的成绩。特别是在国庆档,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02
多元补充,情感加持
尽管灯塔数据早于今年9月份进行的线上用户调研统计显示,观众最青睐的电影类型依然是喜剧、悬疑、科幻和动作等几种“硬货”,但同时大多数观众对这些电影类型所呈现的表现手法已近倦怠。因此直到国庆档前后,如《里斯本丸沉没》和《只此青绿》等特殊类型片的上映,虽未能获得商业意义上的成功,但也可视为对过去十年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热门档期内上映电影类型的有益补充——即便它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此外,调研还显示,“有共鸣”的内容虽非观众走进影院的必然因素,但却可能成为电影上映后被广泛讨论的重点内容。
尤以当下社会各年龄段消费群体普遍接受互联网流媒体信息冲击的大背景下,观众对于千篇一律的主题和结局,乃至思想表现形式已经产生“抗体”,而“话题”则必须建立在大多数人有普遍生活认知的共识之上,所以题材选择和思想呈现变得尤为重要。
以今年引进的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为例,其“遗产继承”关联话题是“家庭亲情”及“一代人的故事”,这种细腻感人的亲情主题使其在上映后引发民间素人博主的广泛推荐传播。使其最终获得过亿票房的超预期表现。
同样令人大感意外的,则是看似简单粗暴,完全无法体现“正能量”和“英雄形象”的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和以家庭关系与传统生死观念等形成强烈冲击效果的香港电影《破·地狱》等地域性较强的影片分别在2024年前后形成首尾热点话题。
如果说前述的《里斯本丸沉没》和《只此青绿》仅仅只是文化价值上的多层面探索,以上两部电影则直接说明现今国内观众的观影需求的精品化及多元化趋势,他们对影片题材和类型有更高的要求,对故事和主题的直接表达更加倾向生活化呈现。
与此同时,公众舆论及其他外部评价也在影响影片的市场走向,2024年观众购票行为愈发后置,真实映前口碑更容易左右一部电影的命运。
以今年暑期档上映的《逆行人生》和年底的《雄狮少年2》为例,“带节奏”评论让很多观众望而止步。这种情况在去年就已经出现,客观地看待网络舆情,不仅直接影响到影片宣发阶段的片方策略,也让作品本身受到了本不属于电影范畴的话题影响。但同时,业内人士仅限于行业认知的局限性,无法兼顾行业外的民生思想状态和生活现状也有一定关系,这让“创作意图”成为一部分人士的瓶颈。
解决这种困扰的唯一方式,就是让电影成为观众心声的表达,同时也要把对生活的真实理解和感受纳入创作中,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产生参与感和共情。
尤其是在观众消费趋于理性,其他文化产品争夺消费者钱包的大环境中,国产电影不仅要提供充足的数量填补档期,还要提供可靠的质量满足观众。并且大家都要清醒地认识一点:
电影行业,如今已不是一个成长型产业,它较之其他的优势并非完全不可替代——
如果消费者持续表达失望的话。
03
社会变化,方向调整
当然,寻求差异化突破,避免拥挤在一个赛道形成恶性竞争,以变求存,是立足2024,展望2025的重大课题。
这个课题不止关系到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关系到其他文化产业甚至其他行业的发展。
然而发现问题,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问题。
即便如张艺谋、成龙等电影大咖近期连续发声,呼吁观众“回到影院看电影”,依然无法解决当前广大观众在“看电影”之外的诸多因素,如“票补时代”的美好回忆、当前需要正视的日常消费分配、社会整体发展环境以及其他文化产品冲击等。
在此我仅强调“其他文化产品冲击”的客观原因——
尽管《四味毒叔》此前撰文讲述过短剧、短视频、电视剧、网红等产业的互相碰撞与冲击,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即都在对电影行业施加无法回避的影响。
同时,在高歌猛进的时代里,因为资本撬动产生的银幕增长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影响也未曾完全消退。
业内文章通常仅仅讨论电影本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电影之外的影响因素。包括院线-影城近四年来刚刚从生死线上勉强挣扎过来的喘息状态。作为整个产业最主要的着力阵地,院线-影城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吸引观众,最终目的是盈利。而盈利增长点在哪里?各院线和各影城也在探索中。
此前我在其他文章中(影城会倒在明年春节前吗?)专门提到过“去地产中心化”对院线-影城的重要性。不过目前看来,院线-影城依然无法摆脱实体经济总态势对其基于地产消费链上固定的影响。加上票务扶持的资金缺失,不可避免地需要将成本施加在包括观影券在内的一切消费产品中。这无疑也在侧面影响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决心。
同时,随着观影人群高增长期已经过去,电影不再是流行时尚。
11月15日,在“2024年金鸡电影节暨金鸡国产电影交流会”上,阿里影业灯塔专业版总经理王舒已经用数据展示了目前观影群体的共性:
经历2020—2022年之后的中国电影观众,还是当年那群支持电影的人。在他们之后,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哪里?
这个问题于汇总中无法解答。
但在我看来,网游网大、短剧短视频、密室桌游、脱口秀打球、骑行露营演唱会等等,都在分流年轻人和……当年那批支持电影的人。
同时,我必须再次强调,彼时支撑国产电影的主流群体,除了传统概念的“全家福”之外,情侣才是观影的真正主体,而随着2023年种种凸显出的当下年轻人婚恋观的巨大变化,使得这部分群体正在以倍速消失。加上各个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导致人们对观影意愿的减弱,这种情况未来可能还会持续。种种因素覆盖了电影产生的“口红效应”。
而国产电影的走向,也面临重新调整的关口。
04
犹疑不定,仍需坚持
回到本文前述的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
女性观众比例的提升与女性题材,正在日益成为国产电影的重要创作领域。
如何依托女性观众在2024年形成的观影习惯,进一步扩大其在2025年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效应?但就目前整体行业单部电影的创作产出周期(1~3年,个别项目周期更长),想要依托女性市场重塑国产电影的走向也有一定难度。
毕竟等一部针对女性题材的电影作品面世之时,国内电影及总体消费环境又是什么样?这也是未知数。
因此重塑电影市场环境,就需要行业普遍具备前瞻性,这种前瞻性一定是从上游到下游在全产业形成共识,包括前述提到的不同类型影片的可选择空间扩大,还有除开档期之外将影片分布在“平常淡季”,还有最关键的内容制造与消费配比上。
起码在2024年,观众在线刷视频的频率依然在上升,我们也就此专门开篇讲述了2024年国产短剧的未来趋势。在今年,传统电影宣传方式依然发挥作用,线上购票及社交媒体推广,网红直播购票和短视频营销等手段都是电影推广的有益补充。
但这些战术仅限于品质较高的电影,对于套路化、公式化的电影产品反而起到了较大的“杀伤力”,尤其是已经在2020—2022年饱受信息轰炸的网民看来,他们也早已对千篇一律的短视频病毒式营销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
理论上所有营销都是为产品本身服务,在好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营销,使电影与短视频做到均衡互动。但根据一些负面现象的总结,过于依赖病毒式推广,走煽情、震惊、耸人听闻等路线的营销手法,看似很愚蠢,实则一点也不高明。
更有甚者,会让观众在观影后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催生出“一生黑”的极端评价,如果这种欺骗式营销见多了,无疑也是对整个电影行业的羞辱,并让观众对原本可能产生不错口碑的电影报以偏执印象,进而上升到对国产电影的不信任。
同时,撤档现象一直伴随2024年始终,多部备受瞩目的影片因各种原因选择撤档都引发过热议。包括今年春节档,八部电影有四部(《我们一起摇太阳》《红毯先生》《黄貔:天降财神猫》和《八戒之天蓬下界》)撤档,占比50%,成为历年春节档的奇观。随后面临上映后票房不佳等多方面因素撤档的电影也比比皆是。
我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其根源在于部分片方未曾意识到电影本身的属性及档期排布,也没有对整体电影市场观影群体的喜好有清晰认知。撤档不仅造成了对此前营销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直接导致影片信誉度受损。纵然有《我们一起摇太阳》这种重映票房(1.83亿)比首轮票房更好的影片(最终票房2.76亿),但毕竟是极少数。
同时提档换挡,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营销节奏,还涉及到院线-影城阵地宣传、物料配送、密钥配送、区域影城活动及路演配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实操内容,十分考验宣发团队和院线-影城的统筹协调能力。
种种因素叠加,反而增加了一部电影在市场上赢得效益与口碑的偶然性。
那么在你争我抢的新片大战之外,院线-影院又倾向于用什么来弥补捉摸不定的档期呢?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有超过30部影片重映,其中就包括《哈利·波特》系列八部连映。而新海诚电影《你的名字》自2016年于中国内地首映后,今年暑期又重返内地,收获过亿票房。
但对于国产电影发展而言,重映只是补充,甚至它产出的票房只是作为产业中的一个环节收获的单向收益,不能视为整体行业的价值提升。
不过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让观众走进电影院,应该是电影产业所有从业者的共同心愿。
05
复盘市场,努力前行
虽然,但是。
我还是要承认目前“硬菜”是支撑单个档期的重要体现。
无论如何,今年电影市场总票房已经突破了400亿,目前票房前十名电影分别是《热辣滚烫》(34.60亿)、《飞驰人生2》(33.98亿)、《抓娃娃》(33.27亿)、《第二十条》(24.54亿)、《熊出没·逆转时空》(20.06亿)、《默杀》(13.51亿)、《志愿军:存亡之战》(12亿)、《年会不能停!》(10.60亿)、《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9.56亿)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7.91亿)。
票房前三依然是喜剧,这三部总票房超过100亿,占2024年度总票房的四分之一。说明喜剧电影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市场号召力。
与此同时,依然要正视除喜剧之外,其他类型影片获得市场效应的不可测现状。而票房集中地向某一类聚拢,对于整个行业的创作方向都不具有可参考价值,因为这意味着大家又要重回同一条赛道厮杀,反而加重了市场的结构性风险。
头部档期与头部影片扎堆导致的比重失衡,侧面反映出中小体量影片要想杀出重围,仍需凭借独特视角和足够吸睛的内容才有博出位的可能性。
此时2024-2025跨年档开始,2025年春节档将至,理论上这个区间又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丰收季。毕竟作为以家庭为单位活动的长假,看电影目前依然是一项消费选项,且观众目前还有较为强烈的观影诉求。
问题是这个区间内的上映影片能否让观众获得满足。而观众的满足感产生的市场效应,又将影响全年的行业产出及市场信心。
观众看电影,一是满足情绪诉求,一是有足够的性价比值得选择。对于电影而言,满足前者的诉求更为重要,至于2025年中国电影该走向何方?
我觉得现在无需过度悲观,当然也不能过于乐观,至少在已经公布的影片中,一些电影无论是主演号召力还是过去的IP沉淀效应,都有着不错的观感。
电影和电影院,仍然具备连接人际交往与话题的社交属性。无论是夸还是骂,总归都有共同的意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影如何“破局”?还要看电影人是否有“下沉”的决心和勇气。
展望未来,即将过去的2024年已经让很多人痛定思痛,电影产能仍在,只看拍电影的人如何认清电影的本质,如何实现与观众的情感连接。
这方面,2024年已经给到人们太多的思考。
对于跨年及春节档,乃至中国电影的未来,我们和所有关心行业发展的人一样,愿意用最真诚、客观的态度为大家继续跟进。
《操纵者》上线,张子健刘威葳主演,抗日谍战剧,走爽剧路线
2666资讯2025-01-14《暗夜与黎明》今晚收官 陈哲远聂远邢菲姚安娜共展初代公安风采
2371资讯2025-01-14《香水佳人》首播,女性苦情剧,一妻一妾的悲惨生活,适合老年人
1651资讯2025-01-14葛优“好人团”好事连连看!《爆款好人》正式上映
1563资讯2025-01-14「狗头萝莉」的故事
811资讯2025-01-15张元英百变造型 眼神妩媚明艳动人
773资讯2025-01-15林更新cos大司命 眼神凌厉魅力十足
754资讯2025-01-14刘雨昕黑色皮质外套出席活动 状态在线气质优越
689资讯2025-01-14汪小菲晒信用卡购物单 网友发现疑似有大S再婚时的头纱
669资讯2025-01-14贾玲公司大碗娱乐发声明 谴责侵犯肖像权行为
647资讯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