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驰影院
策驰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时隔多年,韩国争回了这「世界第一」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3   浏览次数:46

还记得那些年的韩国“主旋律神作”吗?

《生死谍变》。

谍战片,好莱坞式的故事下,讲述了南北对立中,小人物的无奈。

图片

《太极旗飘扬》。

战争片,借用兄弟情来讲述南北双方互相厮杀,态度上做到了不偏不倚。

这给人一种感觉:

即便是主旋律题材,韩国人依然也能拍出一种反思来?

而如今。

时隔8年,上述两片的导演姜帝圭终于又“回来”了。

同样的历史题材。

这一次,他把目光放在了一次比赛上。

讲述了1947年,韩国运动员徐润福在战后的第一次国际赛事——波士顿马拉松上,历经各种困难与阻挠,终于获得了冠军的真实故事——

1947,波士顿

1947 보스톤

图片

河正宇、任时完主演。

投资200亿韩元。

口碑不错,如今豆瓣、IMDb均为7.3分,韩国国内的网站,评分更是达到了96%。

图片

是因为小国家,小人物,绝地求生的故事很受欢迎?

但。

让人意外的是,其实至今,影片仍处于亏损状态。

走进影院的人远低于预期。

联想起国内今年主旋律票房的不如人意,《长空之王》《检察风云》《惊天救援》《坚如磐石》《志愿军》……韩国主旋律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了?

或许“不关心”的表象下。

人们真正抵触的,并不是主旋律这个词。

而是滤镜中,那种名为“国吹”的“历史”。

01

困境

1936年,柏林奥运会,来自朝鲜的马拉松选手孙基祯(河正宇 饰)获得了金牌。

图片

当时,对于这个在世界范围内完全叫不上名字的东方小国来说,这是个莫大的荣耀,因为这是有史以来,朝鲜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块奖牌。

然而。

孙基祯却无法身披自己国家的国旗上台领奖。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时朝鲜仍处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所以他的荣誉,同样也属于日本。

即便是参赛服,也是印着日本的国旗。

怎么办?

孙基祯觉得异常屈辱,于是在拍照时,“灵机一动”,用盆栽把身前的日本国旗遮住了。

并刻意低下头。

图片

可也是因此。

他不但从此被特务严密监视,还被禁止了参加所有马拉松比赛。

11年后。

朝鲜已经脱离了日本统治,孙基祯当年的举动被广为传颂,成为了“民族英雄”,可他本人呢?却因为长久以来的失落,变成了一个酒鬼。

图片

对于马拉松来说,他已经年纪过大了。

可真的就只能这样了吗?

也是凑巧,此时,他遇到了一个极有天赋的少年徐润福(任时完 饰),于是下定决心,要带着他参加接下来的波士顿大会,希望借此,能在世界性的赛场上宣告韩国的独立。

图片

可是。

那些年的韩国刚刚摆脱战争,不但在国际上还被视为难民国,很穷,而且完全得不到国际承认。

图片

比如去波士顿需要缴纳5000万韩元的保证金,怎么办?

可你知道,那时候30万都能买房了,5000万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便是卖掉奖牌,寻找捐款,可最终还是不够。

他们困于现实。

图片

比如即便最终参赛,领到的运动服却印着美国国旗,怎么办?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此时的韩国还在美国的保护之下,换言之,人们其实根本不承认你这个国家。

它本身就是失语的。

图片

也正是这种种内外交杂的困难,使得影片的最后,当徐润福在冲向终点时,那急促的呼吸声、面部肌肉的抽动、身边人疯狂的呐喊声,才让人如此感同身受。

成为了很多韩国人给予好评的最直接原因。

图片

因为我们可以在这样的故事里看到我们熟悉的逆风翻盘,看到了一种倔强的反击,看到个体的情感与为国家“正名”的高度统一。

但。

这样,真的就够了吗?

02

“国吹”

韩国网络上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国吹”,这意思是一边赞美自己的国家,一边陶醉于对自己国家的幻想。

这个词,用在《1947,波士顿》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主旋律来说,它当然有对自己国家的赞美,这点无可厚非。

比如影片花费了高额的制作费,用很多大场景展现那个年代韩国人民的生活状态。

当铺里都是西洋的运动器材。

图片

跑步路线上的电影海报。

图片

以及,各个普通家庭和睦的场景。

图片

只是看起来,这样的美好,难免会让人有“刻意营造”之嫌。

与此同时。

影片也花费了大量的镜头,去渲染民族情绪,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元素——

“痛打”外国人。

在影片中,大多数“外国人”都是“恶”的代表。

例如穿梭在人群中的美国军方。

图片

他们可以在大街上拿着枪,随意指向韩国人。

图片

甚至于,在孙基祯他们去波士顿大会时,美国军方给予了直接的阻碍,在临行前的誓师大会上,他们泼了很大的一盆冷水:

入境申请没有被接受

图片

直接原因是没有保证金没批下来。

但。

这真的是事实吗?

Sir特地去查了些资料,发现,其实当年,美国军政当时是给予了实际的资金支持,而非像影片塑造的那样,不闻不问。

图片

那么为什么会改成这样?

接下来的一场戏里,我们看到,当孙基祯说自己去波士顿的路断了之后,围观群众的爱国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他们慷慨激昂,纷纷掏出腰包捐款,这使得最终筹得了那5000万的保证金。

图片

是的。

塑造自己被欺压的苦难,才能鼓动人们的爱国热情,被欺压得越厉害,到最后赢了外国人时,才能让更多人“解气”。

至于真假,无人在意。

而这样的事情,其实无论是戏内还是戏外,都一直在发生。

而最让Sir惊讶的是。

居然片中最激烈争议的情节,孙基祯为只有美国国旗的运动服抗议也是虚构的。

因为实际上。

当时波士顿大会提供的运动服就像下图所示那样,是有美国军政和太极旗并列的标志。

图片

图片

你看,为了突出矛盾,为了塑造韩国人自强自立的精神,即便扭曲大量的历史事实,他们也毫不在意。

也是因此。

连韩国网友对这种恶意改编立场来提升“爱国情怀”的情节感到厌恶。

图片

图片

毕竟。

在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即便是渲染爱国情绪,我们也应该以尊重事实作为前提。

否则,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只能是无本之末。

连事实都是假的。

那么那些因此产生的爱国情绪,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03

当下

那么问题来了,这其实并不是韩国人第一次拍主旋律电影,也并不是第一次扭曲事实,那为什么现在,已经不复当年的风光了呢?

要知道。

如今韩国影史冠军《鸣梁海战》就是一部标准的主旋律影片。

它甚至把“奇迹”拍成了“神迹”。

可依旧获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图片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

比起宏大的叙事,当下,人们已经更在意自身的状况了。

很多年前的韩国,毫无疑问是在一个稳定时期,人们安居乐业,文娱产品不断输出,再加上某总统的特别政策,使得“国家”这个词尤为深入人心。

不但是《鸣梁海战》,还出现了《国际市场》《暗杀》等大量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主旋律电影。

而当下呢。

当下韩国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其实越来越激烈,地铁预告杀人;幽灵婴儿;禁止孩子、老人进入咖啡店……

图片

图片

疫情之后。

人们在不断收紧自己的生存空间,确保自己能更好地活着。

比起国家独立的历史。

人们更在意的是自己在这个国家的生存空间。

就像前段时间。

许多人走上大街,为接二连三自杀的小学老师发声,为教师人权争取更多的利益。

图片

△2023年9月2日,韩国首尔永登浦区国会大路,数万名教师身着黑衣,呼吁“恢复教师权威”,图源:《南方周末》

而在这样的前提下,电影院里都是些什么作品呢?

《月球》,臆想韩国成功登月后的宇航员解决太空危机。

图片

《混凝土乌托邦》,讲述世界末日里人们为了守护所在公寓进行抗争。

图片

《走私》,发生在韩国上世纪70年代受到工业污染的小渔村的犯罪与复仇。

图片

就连即将上映,由《南山的部长们》制作公司制作的《首尔之春》,也是以1970年代末动摇韩国近现代史的实际案件为基础展开的故事。

图片

发现了吗?

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讲未来和过去。

而没有当下。

是的。

“没有当下”,这是韩国电影现在最大的问题,它们离人们太遥远,无法给予人们切身的安慰。

更不可能有让人走进电影院的冲动。

当然,Sir说的并不是韩国没有现代题材,他们也有,比如《目标》,讲述单身女性面临的危险,比如《再见,我的灵魂伴侣》,讲述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但这些电影,要么是惊悚,要么是爱情,当下人们关心的话题,他们毫不涉及。

仅就今年而言,Sir看过的唯一一部有当下意义的作品,还是年初的《下一个素熙》。

图片

为什么?

其实是和韩国电影市场萎靡不振有关。

一方面,现在上映的许多电影其实都是库存影片,比如《波士顿》,影片其实早在三年前,2020年1月便已杀青,但因为疫情影响,使得迟迟不能上映,便一直拖到了今天。

另一方面,则是导演们对现在的市场确实不看好,拍摄当下题材本身所必须的话题性,本身就已经“赶走”了一批观点不同的观众,没有足够的基数,他们不太敢冒这个险。

虽然情有可原。

但如果与自身相关的影片越来越少,那又凭什么让人们不断走进影院呢?

就像这些主旋律电影。

没错,拍摄这些电影的初衷,也许是希望靠着民族或国家的自豪感,让人们在艰难的境遇中,获得活下去的勇气。

但口号喊得再华丽,也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它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

更有可能,只是给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加上了一层粉饰的滤镜。

图片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