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2岁的女孩被亲生父亲强奸了。
持续多年。
然而,当人们把她从“魔窟”中解救出来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一点的感激。
反而充满恨意。
她绝望地拍打着关上的门,并发出了厉声的质问:为什么要分开我们?
什么情况?
又一部毁三观的电影?
先别骂。
因为对于常年被父亲性侵的她来说,确实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她只知道。
警察带走了她的父亲,她的“爱人”——
达尔瓦
Dalva
2022年,《达尔瓦》亮相戛纳电影节,获得影评人周单元奖。
如今,在豆瓣上,开分8.2。
一部有着当下视角的冷门佳片。
看片前,Sir听到不少议论,比如有影迷说,这是另一个视角的《洛丽塔》。
确实如此。
但如果你只是把它当作《洛丽塔》视角的补充,可能也是小瞧了它。
在这段扭曲的“爱”中。
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女性在这样环境里,所普遍经历的反抗与成长。
01
另一个《洛丽塔》?
《洛丽塔》是个从男性视角来讲述的故事。
这句话不是贬义。
因为无论是男性视角也好,女性视角也罢,最主要的,是看待事件的态度。
而非性别。
当年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是一位50岁的大叔诱拐11岁的少女,以父女的名义,穿行各州长达21个月。基于“犯罪”的出发点,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库布里克、阿德里安·莱恩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客观”。
比如一个成熟男人对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控制与迷恋。
以及受害者的复杂心态。
但《达尔瓦》不同。
这同样是个成年男性诱奸自己12岁的女儿,并穿行各地的故事。在女导演的镜头下,并没有沉溺于过程,而是一开场,便是上述警方抓捕父亲,将她解救出来的场景。
而之后的83分钟内。
只聚焦在这个12岁的女孩,等待庭审期间的心理上。
这便使得它和《洛丽塔》有了明显的不同。
一个例子:
女主角的形象。
《洛丽塔》中,尤其是1997年的电影版,主打一个少女的性感。
男主第一次见到女孩的镜头中,草坪上的洒水器淋湿了少女的裙子,光着脚的她显得无比“性感”。
但《达尔瓦》呢?
明显不同。
当达尔瓦准备见入狱的父亲时,她化上了精致的妆,耳环、项链、口红。
但。
这不但使她显得与她的年纪相当违和。
也与身份证上的女孩,判若两人。
是的。
导演艾曼纽·妮可无意于凸显女孩“性感”的一面。
对她来说,那只是表象。
是男性视角下,用来自我说服的借口(所谓性感引发冲动)。
对于恋童癖来说,重点是性感与否吗?
不是。
重点在于未发育的身体。
就像《洛丽塔》的原型,那个11岁的少女。
性感吗?
显然我们不能这么认为。
用“性感”来作为罪犯们犯罪的诱因,其实无意中,就已经忽视了大部分的罪恶。
而另一方面呢。
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你或许更可以对受害者感同身受。
《洛丽塔》里不是没有写过反抗。
就像这个镜头。
在男主没有注意到的角落,洛丽塔独自躺在床上哭泣。
这昭示着她的不情愿。
但在《达尔瓦》中,我们则更能看见一种惊悚感。
还是上述她去见父亲的场景。
当父亲出现时,达尔瓦条件反射似的,迅速脱下了裹在身上的粉色羽绒服,露出了自己预备已久的衣服。
一件露背的蕾丝短袖背心。
她在对父亲示爱?
还是说,她本能地觉得就该如此?
我们不知道。
但只是这一个镜头就让我们意识到,达尔瓦不只是一个禽兽的“玩物”那么简单,那种“成为父亲的女人”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坚固成牢了。
她受害的不止是身体,还有思想。
而这,才是我们最害怕的地方。
所以。
既然已经有《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两部佳作珠玉在前,但我们依然还需要另一个版本的《洛丽塔》。
一个从受害者角度出发的叙述。
道理很简单。
在不同的视角下,我们或许更可能看清事情的本质。
也更能感同身受,一个女孩内心的破碎。
02
性侵,更是洗脑
是的,与《洛丽塔》不同,《达尔瓦》阐述性侵的重点不在那些过程,而在心理影响——
这是一个成年人,对未成年的洗脑。
亲生父亲性侵女儿的情况屡见不鲜。
去年,台湾有性侵12岁女儿的父亲被判刑4年的惩罚,河南有长期性侵女儿的父亲被判刑12年的案例。
而上个月。
印尼甚至有57岁男子性侵女儿9年产7子的禽兽行为。
新闻里人们纷纷谴责父亲。
却很少会关注受害者的心理,甚至觉得,把她们解救出来就万事大吉了。
但现实呢?
《达尔瓦》的一开始就呈现出这样的结果:在青少年保护机构看来,他们解救的是一个被恋童癖男人迫害、侵犯的可怜女孩。
但在达尔瓦眼里。
她是作为一个“女人”,被人剥夺了她与爱人在一起的权利。
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是父亲“教育”的结果。
父亲告诉她,一个“女人”,该是什么样子的。
三个带有女性导向的物品——
珍珠耳环,金项链,黑色丝袜。
在父亲的“熏陶”下,达尔瓦认为,这些物品是评判一个女人的重要标准。
影片里有一个细节。
达尔瓦在观察为自己检查身体的女医生时,目光落在的还是她的饰品上。
耳环,项链,眼妆。
以此,去印证、共鸣、认同她自己的女性身份。
是的。
因为长期缺失与同龄人的社会交往,她被父亲迅速“催熟”了,也没有了女孩该有的天真与轻松。
她对女性的理解是符号化的、刻板印象化的。
是男性灌输的结果。
而与此同时。
在父亲的“教育”下,她甚至对于“爱情”与“性关系”的区别也是混乱的——
心理医生问:“对你来说,爱一个人和发生性行为之间有区别吗?”
达尔瓦摇摇头,她回答道:
“如果有爱,一个女人就应该知道怎么去做。”
怎么做?
在青少年保护中心,她将对父亲的情感投射在了一名男护工身上。
一次喝醉后,被送回宿舍时。
她用手勾上了他的脖子......
是的。
她也完全不懂得“性”与“爱”的区别,甚至于在“爱”这个词里,她完全混乱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亲情之爱……
她被父亲完全“洗脑”了。
但。
这只是达尔瓦一个人的遭遇吗?
如果你回头再去想象,那些带有男性凝视的女性符号,那些界限模糊的男女关系,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现实社会中女性的普遍困境呢?
大到一个女性的穿着打扮。
小到一次酒桌的低俗笑话。
这个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如果你拒绝,那就是“玩不起”,就是“不合群”。
也是因此。
如果说《洛丽塔》中呈现的是洛丽塔用甜美的肉体换取、维系她破碎的生活。
显现出一种凋零与枯萎。
那么《达尔瓦》。
则是达尔瓦痛苦地将身上的“性感”一层层撕下,回到该有的样子。
就像是倒放的电影。
从一开始脸上与运动服不相匹配的深色口红与完美的盘发。
到去监狱里看望父亲后,摘掉了自己的耳环。
直至最终,她剪掉自己在父亲示意下留的长发。
此时,她的重建才算结束。
而停滞在她身上的时钟,又开始重新走了起来。
03
审视与觉醒
说实话,这些年女性主义电影盛行,Sir也跟着看了不少。
这些电影的一个共通点,就是都在讲女性觉醒。
讲这个世界如何不公。
女性如何寻找自我。
女性觉醒,这个词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不算问题,“独立”、“自我”,现在说起来,几乎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但对一个孩子呢?
一个12岁的孩子,如何奢求她找到自我?
所以《达尔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范本:自我凝视。
什么意思?
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她会注重自己的身体语言——
她让自己的好友教她怎么“正常走路”。
也会在意同龄人的言论——
在学校的公车上,她听到同学们嘴里聊到,其他女孩被性侵后,身上长了很奇怪的大包时,她会回去检查自己的每一寸肌肤。
看似都是很小的事。
但累积之下,在一次次的自我凝视、自我审视之中。
她也会慢慢地开始关注起自我,找回一点点自己来。
没错。
让她觉醒不是什么大道理,也不是某个人的言传身教。
而是这个真实的世界。
以及平等目光下的自我审视。
达尔瓦以前的生活是不正常的。
她的父亲从不让她和其他人接触,于是接二连三地搬家,就连她的母亲都找不到她,她也一直活在父亲告诉她的世界中。
一个情节是她剪了头发后去邻居家。
从对白我们知道。
即便是邻居,她也从未与他们见过面。
但是之后呢?
她进入了真实的世界,和同龄人一起上学,发现这个世界与父亲告诉她的完全不一样。
于是。
在第一次进入教室之后,她便发觉了自己的格格不入,擦掉了口红。
所以,能够破除谎言,唤醒洗脑的,没有什么捷径。
只有把这个真实的世界展现出来。
去感受它、亲历它。
让旧有的“信念”崩塌,让全新的自我觉醒。
而这。
也是《达尔瓦》更有普世价值的地方。
说到这里,Sir想起了2017年的《嘉年华》里的一幕。
小米来到海滩边。
望着玛丽莲梦露雕像下的红色指甲,伸手摸了摸,又对着它的裙底拍了一张照片。
虽然会让人觉得羞耻。
但,这也象征着她对女性身体的憧憬与好奇。
而这样类似《达尔瓦》般的审视,也为小米心里对于自我觉醒,埋下了种子。
所以。
在电影里,让女性拥有自己的目光,非常重要。
它并非是去对身体、容貌等产生焦虑的“审判”。
而是站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中,凝视自己,接受自己,了解自己。
最后,完善更好的自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操纵者》上线,张子健刘威葳主演,抗日谍战剧,走爽剧路线
2666资讯2025-01-14《暗夜与黎明》今晚收官 陈哲远聂远邢菲姚安娜共展初代公安风采
2371资讯2025-01-14《香水佳人》首播,女性苦情剧,一妻一妾的悲惨生活,适合老年人
1651资讯2025-01-14葛优“好人团”好事连连看!《爆款好人》正式上映
1563资讯2025-01-14「狗头萝莉」的故事
807资讯2025-01-15张元英百变造型 眼神妩媚明艳动人
772资讯2025-01-14林更新cos大司命 眼神凌厉魅力十足
754资讯2025-01-14刘雨昕黑色皮质外套出席活动 状态在线气质优越
689资讯2025-01-14汪小菲晒信用卡购物单 网友发现疑似有大S再婚时的头纱
669资讯2025-01-14贾玲公司大碗娱乐发声明 谴责侵犯肖像权行为
647资讯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