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上映11天,票房破8亿。
刷新了追光动画单片的票房纪录。
豆瓣评分,也从8分一路涨至8.2。
一眼望去,称得上叫好又叫座。
但同样热闹的,还有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
有戏外的争议。
电影院里,出现了小朋友们集体背诗的现象。
引起部分观众反感。
也有电影本身的争议。
有人看哭,有人看睡。
“流水账”“辱李白”“魔改历史”的质疑并非孤声。
两类评价并驾齐驱,催生了骂战。
打差评的人,会被质疑“没看懂”“没文化”“没阅历”“没有民族自豪感”。
甚至“阻止国漫发展”。
事已至此,确实值得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部电影,为什么能吵成这样——
《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上映前,鱼叔已经充满期待。
一是因为,题材上的新鲜感。
古典神话(封神、西游、白蛇IP)之外,国产动画首次选取真实历史人物作为主角,自然让人好奇。
而最重要的是,这个主角太过特殊。
李白。
盛唐如果是顶王冠,李白的文学成就则是冠珠。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让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但可惜的是,其电影形象却并不丰富。
《妖猫传》里,辛柏青饰演的李白镜头只有短短几个。
讨论度却居高不下,可见观众偏爱。
《长安三万里》前期放出的预告里,李白形象就备受讨论。
几句诗句,就让咱的文化DNA狠狠乱蹦。
但可想而知,电影难拍也正在此。
家喻户晓意味着难出新意,天才之力也让常人只可旁观而难以共情。
于是创作者们有意设置了一个角色高适,让其代替观众望向李白,望向长安。
一来让观影体验有实感,二来也带来旧料新挖的期待。
但为何产生如今的争议,还要从电影本身说起。
*以下内容包含严重剧透*
影片开篇,以盛唐诸神时代人气末流的高适为主视角切入。
唐军危急存亡之际,朝廷派人来督军。
盘问起带军首领高适,与叛军党羽李白之间的往事。
于是,倒叙回忆开启。
二人相识之时,正值开元盛世。
人人渴望入世,成就一番功勋。
高适与李白,便是在去往长安的路上意外结成好友。
彼时少年意气,未来如朝阳。
高适天资不高,但踏实勤勉。
李白潇洒不羁,但待人以诚。
二人一静一动,投契相伴,共赴长安。
本以为前程似锦,谁料步履维艰。
李白商贾出身,无缘科举。
带贴拜谒求举荐,又被拒之门外。
二人黄鹤楼把酒消愁,李白欲题诗其上。
结果崔颢一首《黄鹤楼》,又让他无奈搁笔。
仕途不通,诗艺落败。
李白的初登场,便埋下了失意的种子。
黄鹤楼一别,李白前往扬州,高适留在长安。
二人各自发愿展宏图,并定下一年后再见之约。
电影便以高、李二人数次相约、相见为引子,串起他们的人生节点。
人与时代互为因果,因此也映照出唐帝国的盛衰走势。
加之课本里的诗人们,花团锦簇般地亮相。
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创作者有描摹盛唐画卷,以诗与人写就长安史诗的野心。
可惜的是,这野心似乎落了空。
事实上,电影确实刷新了许多旧时观念。
最典型的,就是李白彻底「塌房」了。
而塌房原因,恰恰是电影叙事问题与观众分歧所在。
与李白分别后,高适在长安也入仕无路。
时间一到,便前往扬州赴一年之约。
而这时的李白,是什么样子的呢?
说好听了,是纵横恣意。
说难听了,就是不靠谱。
他完全不记得与高适的约定,笑声嘹亮,几近癫狂。
酗酒贪欢,豪掷千金。
高适见此,心下便知不同路。
二人扬州分别,各自祝好。
谁知下次见面,李白更不靠谱了。
他家道中落,来寻高适。
不听劝慰,入赘许相,做个了备受世人鄙夷的赘婿。
二人因此,再次分别。
剩下的,便是随着时间推移。
越见李白,越离谱。
高适自赴边塞,熬苦功,见疾苦。
而李白,倒插门两回。
高适安守家园,中年苦读及第。
后又再往边塞,从基层做起。
李白虽得皇上召见,扬名长安。
但多数时间就是喝喝喝,喝到一再忘记约定。
喝到大腹便便站不稳,郁郁不得志转投向道门。
于是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守得云开见月明。
盛唐消逝,终在乱世中候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高适平乱有功,身登高位。
而李白错投叛军,沦为阶下囚。
潦倒不堪,遭人唾弃。
曾经的天才光辉,如今破碎瓦解。
论体面,还不如普通人。
经由高适望见的,便是这样的李白。
这部片子遵循时间顺序,串联起二人的人生碎片。
但也造成了「流水账」观感。
而李白的「塌房」,则是碍于叙事视角。
观众代入高适视角,与其共情,自然增加了认可度。
反观李白,只展现了他的愁苦,却未叙述背后因由。
单看故事,便只剩下一个俗世功绩衡量下的失败者形象。
有相关知识储备的观众,凭借多年来语文教育对李白诗篇「豪迈浪漫」的印象打底,能理解他这落石滚坡一样的人生里,有化不开的万古愁。
知道纵然唐开科举,重新调整社会结构,但生机却仍未为他而开的无奈。
知其豪掷千金,在全国播撒天才之力,不过也是在儒家入世观念的霸权管控下,迂回求得一丝建功之机。
知道盛唐对于李白而言,是成就,也是诅咒。
大概由此,便看见了失意,以及电影里描摹出的天才另一面。
相似的,还有电影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少年杜甫。
大众对其明丽形象的偏爱,是出于对他日后境遇落差的感慨。
而这些依赖观众补齐的部分,正暴露出创作上人物刻画的省略与片面,也就导致了评价的割裂。
在此之下,浪漫主义不再浪漫,只剩散漫与颓唐。
不可否认的是,《长安三万里》出色的视觉呈现,对观众的眼睛十分友好。
多时多地季节变幻,画面美轮美奂。
连夜月下飘飞的花瓣都沾染着国风余香。
一个个熟悉的诗人名字,连同他们流传千古的诗篇装点着整部作品。
独属于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被唤醒,也势必带来激昂的文化自豪感。
正如整片的高潮,就是李白在黄河旁念出《将进酒》。
超现实的恢弘意象的堆叠,带来生理上的震颤,也带来影院里小观众们的背诗奇景。
但这些亮点,到底无法拯救电影叙事上的羸弱。
反而让影片有了一股晚会感。
就像我们看河南卫视的国风晚会,心里激荡起的文化自信与感动。
这种感动与其说来自电影,不如说是来自民族文化自身。
其实如此讨论下来,也就不难理解电影的两极化评价。
有争议也并非坏事,反而透露出观众的关注与可惜之意,从而变相促进创作者完善作品视角。
就比如春节档的《深海》,观众的观点碰撞,确已带给导演田晓鹏更多维度的思考。
这都属于批评自由的范畴内。
但骂战就是另一码事了。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近年来热门国产动画总会引发一些怪现象。
理性讨论,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相互攻讦,倒成了常态。
《雄狮少年》的人物建模争议,本来是见仁见智。
竟然被上升到了「辱华」的层面。
《深海》被诟病形式大于内容,也是许多创作者会面临的难题。
可给出批评的人,又莫名被扣上了没有同理心的帽子。
近期的《长安三万里》也处境相似。
支持者扛着民族文化的旗帜,站到了一个天然正义的制高点。
而指出电影拍得不够好的人,分分钟被打成「不爱国」「没有民族自豪感」。
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究其背后原因,有来源于观众的。
许多人对电影的态度,并非向内寻求情感共鸣,而是当成标榜个人审美的时尚单品。
审美具有排他性,人又有自我维护的本能。
加之集体情绪极容易被煽动,便产生了摩擦。
但更重要的,是行业的变化。
其实,2007年,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中,窦文涛、何平、成方圆三人就探讨过电影骂战的背后原因。
如今再看,部分内容还未过时。
比如骂战的成因,一方面是网络扩大化了参与话语权,以如今情形来看,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又将观影者进一步分化,也让审美固化,不可调和。
另一方面,也因口碑已经不是一部电影的最高追求,票房才是。
“诈骗式”宣传帮观众预设观影动机,让人进入影院。
好了赚夸,烂了赚骂,好坏都有利可图,骂战也成了被借来的东风。
而可惜的是,以利益为最终导向的创作,让其不得不兼顾个人表达和商业要求。
既要下沉,又要深刻,反而更容易出现剧作上的问题,引发更多质疑,可谓恶性循环。
在关于《长安三万里》的骂战中,有一条让鱼叔印象深刻。
“这次如果这电影输了,我们的孩子们还能看到这么有意义的电影吗?”
想看到一部好电影,竟然需要如此卑微。
骂声循环往复,票房热火朝天。
真的苦的,还是想看好电影的观众罢了。
《操纵者》上线,张子健刘威葳主演,抗日谍战剧,走爽剧路线
2666资讯2025-01-14《暗夜与黎明》今晚收官 陈哲远聂远邢菲姚安娜共展初代公安风采
2371资讯2025-01-14《香水佳人》首播,女性苦情剧,一妻一妾的悲惨生活,适合老年人
1652资讯2025-01-15葛优“好人团”好事连连看!《爆款好人》正式上映
1563资讯2025-01-14「狗头萝莉」的故事
818资讯2025-01-15张元英百变造型 眼神妩媚明艳动人
773资讯2025-01-15林更新cos大司命 眼神凌厉魅力十足
754资讯2025-01-14《误杀3》曝片段 刘雅瑟张榕容传递女性互助力量
721资讯2025-01-15刘雨昕黑色皮质外套出席活动 状态在线气质优越
689资讯2025-01-14汪小菲晒信用卡购物单 网友发现疑似有大S再婚时的头纱
669资讯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