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驰影院
策驰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狂飙》大结局,狂飙到底了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3   浏览次数:36

《狂飙》成为农历新年以来的最大爆款剧,不仅在央视8套播出时以断层收视率拿到第一,网播时成为爱奇艺有史以来热度值最高的剧集。

另据云合数据显示,大结局前夕它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5.7%,第二名只有5.2%。换句话说,10个看剧的人里就有6.5个人在看《狂飙》。

《狂飙》热度的狂飙,在于它前中半程尺度的狂飙,以及全程演技的狂飙。

只是剧情的后半段,确切地说,26集(全剧39集)之后,因为删减的大量存在,导致它的热度虽然继续狂飙,质感却未能继续狂飙,成为半部好剧。

《狂飙》大结局,狂飙到底了吗?

尺度的狂飙

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后,“扫黑除恶”为主题的命题电视剧多了起来。譬如电视剧《扫黑风暴》《对决》,电影《扫黑·对决》《扫黑行动》。

但却只有《狂飙》真正地成为全民热剧。

《狂飙》何以狂飙?

首先是演技在狂飙。

乍一看,《狂飙》是那一类没什么流量明星出演的剧集。但张译、张颂文领衔的双男主,以出神入化的演技,迅速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剧情前半程,张颂文饰演的高启程从一个勤恳老实的鱼贩走向人格的堕落,让每个普通观众心有戚戚。

剧情中后段,张译饰演的安欣从昔日积极热情、敢拼敢闯,变成后来的一头白发、一脸憔悴,他坚守正义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也让所有观众心疼。

但仅仅有演技狂飙还是不够的。比如《扫黑风暴》有实力派孙红雷,《扫黑·决战》里有张颂文也有姜武。实力演员是爆款剧的必备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狂飙》热度狂飙,归根结底是它的尺度在狂飙,远远超出已经播出的一众扫黑剧。

前26集,它的尺度可以与《人民的名义》并驾齐驱。

一个是叙事视角,它呈现了黑恶势力的发展壮大过程,刻画了“好人”的堕落。

以前的扫黑剧,黑恶势力一出场就是反派,至于他们怎么成反派的,要么付之阙如,要么轻描淡写。

《狂飙》反其道而行之,它一开篇讲述的就是黑恶势力怎么来的。

2021年时无法无天的高启强,2000年时也只是一个普通善良的小鱼贩。父母早逝,他辛苦地拉扯弟弟妹妹长大。假若不是社会环境的不公平,他大概率就会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平凡安稳地过一生。

高启强让人联想到《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也让人联想到高分美剧《绝命毒师》中的老白。他不是脸谱化的反派,而能获得观众的一丝同情;好人的堕落,也对不公平等社会问题实现了批判。

《狂飙》尺度的另一个狂飙,体现在它对一些敏感社会问题的不掩饰。

比如高启强的堕落,剧中借助吴刚饰演的徐忠的画外音指出,“为什么像高启强这样一个曾经也是守法的公民,勤勤恳恳、没日没夜地工作,到后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当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分配,导致基层的百姓觉得,如果不靠非法手段,是无法实现致富的”。

同时,它直指官商勾结的现象,披露黑恶势力壮大背后存在的“保护伞”问题,涉及的官员行政级别并不低。

像赵立冬2000年是京海市政法委书记,此时的他已经涉黑了;2021年时他成为京海市的市长、市委副书记,他仍然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并且,赵立冬在省里还有一个更大靠山,就是省政法委的副书记何黎明。

《狂飙》尺度狂飙的第三个体现,是好人的受苦受难,由此指出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深蒂固。

这是很多观众追剧意难平的原因:剧中以安欣为代表的好人,不仅没有好报,反而20年来吃尽苦头。

安欣因为有两位高官叔叔的保护,才能保住一条性命;但谭思言、陆寒等没背景的好人,却因为坚守正义而丢了性命。

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狂飙》尺度最大的地方:以好人的受苦受难,让观众对制度进行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好人一直受苦,谁还愿意当好人?

观众一方面追剧追得很爽,另一方面又一直有一股郁积的情绪,迫切渴望好人能够扳倒邪恶。

这构成强大的追剧动力,也让《狂飙》的热度居高不下。

《狂飙》大结局,狂飙到底了吗?

未能狂飙到底

尺度的狂飙,是《狂飙》超越于其他扫黑剧的地方,也让它一度获得豆瓣9.1分的高分。

但26集之后,当剧情从2000年、2006年过渡到2021年时,剧情的重点放在省里派来的扫黑除恶指导组身上,观众也会明显发现剧集“变”了:删减的痕迹越来越多,口型对不上的地方变多了。

口型大量对不上,主要是三个地方:

一个是涉及到指导组的戏份,指导组的很多台词都改了。

一个是作为保护伞的赵立冬,他与秘书的很多台词也经过删改。

另外一个就是孟德海这一条线,戏份并不少,但台词就没几处是对得上口型的。

这些调整都是基于尺度的考量。

扫黑除恶指导组代表的光辉的正义力量,指导组不能有任何瑕疵存在,必须确保伟光正,台词就有可能调整。

赵立冬是贯穿始终的官场大反派,作恶多端,但如果把这个角色刻画得太极端,担心观众会“以偏概全”,所以他的一些台词也会修改。

孟德海大概率也有严重的违纪违法问题,但如果安欣身边的人几乎都黑化了,过于影响观感,所以最后对孟德海这个人设进行调整:他的问题出在庇护女婿杨健上,而非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孟德海这条线的大删改,可能也导致孟钰的一些戏份删减了,同时带来了一些bug,比如孟德海成为孟钰父亲时,按推算,他才15岁。

《狂飙》后半程台词严重删改,不禁让人想起《人民的名义》的姊妹篇《突围》,台词也是改得面目全非,开篇几集演员台词就没几句对上的。

但《狂飙》又比《突围》稍微幸运一点。《狂飙》是《人民的名义》与《突围》的结合体。

前26集,有着《人民的名义》的大尺度,由此创造了高口碑、高热度。

后13集,延续着前面的热度,毕竟观众追剧都追到这份上,也不会轻易弃剧。但它的尺度一下子变成了《突围》的水平。

无论是《人民的名义》还是《狂飙》前26集,都有力说明了:国产剧的创作氛围只要稍微宽松一些,很多优秀创作者就能充分释放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观众带来高质量的内容。

但《狂飙》后13集的急转直下,似乎又在提醒着:《狂飙》只是一个“意外”,它很难成为常态;当审查的尺度稍微缩紧,它又会恢复到国产剧的老样子。

希望国产剧始终能有一个稳定的、常态化的宽松环境,让国产剧的质量可以一路“狂飙”,而非半路折戟。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