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驰影院
策驰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于谦难得演一回主角,竟让人如此地意难平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3   浏览次数:79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痛苦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老师 好》

这段话放置在了电影临近尾声的时候,为这部用回忆的形式纪念一段青春岁月的电影做了注释。

于谦是个生活在郭德纲相声中的传奇人物,通常往台上那么一站,按老郭的话说,在那个舞台上,郭德纲只占20%,剩下的80%是“于谦和他的家人们”。

随着郭德纲和德云社的逐渐崛起,“捧万物”的于谦身上那点“真事儿”让爱听相声的观众们,包括我在内耳熟能详。

以至于当电影里的学生举起啤酒瓶走向于谦时,我不禁自动脑补了“这酒……谦哥打算怎么‘喝’”的画面,生怕他一摸屁股,来一句:

“嗨!怎么喝不是喝呀!”

不过这些都是在看完电影后的猥琐想法,看电影的时候,完全入了戏。

岳云鹏曾经与郭德纲调侃说自己拍的电影都挺好,师父拍的戏口碑就……相对于这对活宝师徒,于谦一直都很低调,即便以前演过一些影视剧也多半都是配角,在郭德纲与德云社没有崛起之前,作为搭档的于谦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

目前唯一值得拿来说一说的只有这部《老师 好》,因为他是主角,也是在这部电影的监制。看电影之前,我认为这是一次相声“皇后”的玩票儿之作,看电影之后,我没缓过来,因为《老师 好》没有办法找到一部可以对标的电影,其“孺子可教,所以我不愿意放弃你们任何人”的师德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特殊氛围让我恍惚以为这是一部国产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但仔细琢磨一下并不一样,它只是把一个时代里的老师形象刻画得生动且感人。简单、直白、质朴,就像电影里的那个年代。

因此看于谦出场的那一刻我会出戏,随着电影的推进,我会忘记关于谦哥的很多段子,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属于一个时代的老师。

《老师好》采用了暖色调的画面氛围以突出回忆中的年代感。

影片中的时代背景是1985年,于谦饰演的高中老师苗宛秋来到了南宿一中,面对的是一群稚嫩的学生,苗宛秋属于典型的旧时代里的老师,以成绩论英雄、排座次。所以当关婷婷(秦鸣悦 饰)向他举荐问题学生洛小乙(王广源 饰)当班长时,他表示赞赏并选择了安静的安静同学(汤梦佳 饰)。

由此,电影暂时由老师的视角转向了当年的这些孩子们。

和所有青春效果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样,免不了懵懂的爱情和应有的冲动,以及孩子的友谊与最后的醒悟。所以客观地说,《老师 好》里刻画出来的孩子们并没有出圈,没有谁最后不负众望一飞冲天,甚至它在“反理想”,包括安静的不幸以及放弃,连最后那些学生们的去向也没有交代。

那看着这些孩子们的感怀又是什么呢?

是简单和纯真。

全片中最大的冲突有二,一是喜欢洛小乙的关婷婷看着他和安静在公园里补习功课,羡慕嫉妒恨的她因为洛小乙入团的事情当众向苗宛秋老师告了状,高中生“谈恋爱”在那个年代属于“作风问题”,于是第一个冲突顺延发展成了第二个冲突:

好不容易打算走正道的问题学生又“回归”成了社会人。

这才有了开头所说的“苗宛秋夜奔劝小乙,男儿郎举瓶砸于谦”的戏说。

好在酒瓶子最终既没有砸在苗宛秋的头上,也没有让谦哥“藏”在腚里。

男孩给自己的脑袋开了瓢,走出饭馆后,唯唯诺诺的安静终于找到了他,告诉他“回来吧,我们继续上学去”。

由此孩子们的天真也回来了,影片在刻画这些孩子时用了极简的处理方式,但也符合孩子的特质,洛小乙因为入团申请书的事情揍了文艺少年王海(徐子力 饰),转眼两个人在操场上又躺在一起说话。刘昊当“倒爷”跟人抢地盘打架被派出所抓去,苗宛秋去“捞”他,面摊上他说自己脑子里长了个东西,画面一转他去了大城市治疗,老师一声号召,自己带头捐了一个月的工资,同学们也纷纷慷慨解囊,省吃俭用买下录音机的孩子们转头就把录音机卖了跑着回来捐了钱。

这些细节的安排突出了校园里的孩子们通常具备的天真和善良。

简单地说:

很感恩,不记仇。

电影里苗宛秋的自行车也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从对立到和解的象征性符号:

对立时大家憋着劲把老师的自行车给拆了,和解时为了找回被偷走的自行车,同学们全都走出校园到处寻摸,为此还闹出了误会。

同学跟人家说“我看您这自行车上连缠胶条都跟我们老师一模一样……”

同时也侧面说明了一件事:

他们的老师,是个好老师。

苗宛秋的爱人跟他嘀咕单位分房的事情,他低头不语。再跟他唠叨别家老师在校外给学生开补习课,赚的钱比在学校收入多得多的时候,他放下碗筷,挺直了腰板自我安慰道: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确实,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补课”这股风气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恪守师德的人大概会尽力安排在课堂上把该告诉学生们的都传授下去。

苗宛秋出场时样子并不讨喜,刻板、受教、只看分数、唯结果论,考试就是一切,荣誉就是一切。

他在没有教这些孩子之前年年都是先进,教这些孩子之后因为一次比赛的不如意大发雷霆,即便是孩子们帮他把自行车找回来,他也愤怒到嘶吼:

“你们这是在浪费时间!”

搞得大家都很不愉快,也伤了孩子们的心。

但这个人物同时也具备了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节操,晚上他看到安静在外面给自己矿区的同学们补课,他一面斥责她让她赶紧回去读书,一面又把安静的同学们带回家里给他们补习。

画面一转,孩子们凑了一书包鸡蛋小心翼翼地凑上去跟他说:

“老师,我们没有钱,这些是我们的心意。”

当时苗宛秋的爱人在厨房里做饭,她也在竖起耳朵听丈夫的态度,不出所料的是,苗宛秋把鸡蛋还给了孩子们,然后对他们说:

“你们去告诉其他同学,有需要的话可以到老师这里来补习,老师不收钱。”

即便在影片最有泪点的时候我都没有被触动到,唯有这一幕让我感动。一个愿意学、一个愿意教,一个苦于窘迫,一个坦然无私,这是关于学生和老师的一种难得的情谊——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也正因为如此,一位知识分子的形象才正式树立起来,苗宛秋那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才能够成立。

在《老师 好》中全片看不到苗宛秋卖弄文采,他就是个俗人,被唠叨、被轻视,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最自豪的就是自己获得过的种种荣誉证书还有如今看来有些可笑的印着“奖”字的搪瓷水杯,但他不认为这很寒酸,他说:

“这是一个水杯吗?这是荣誉!”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一首歌,突然就能勾起一段回忆,无论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都是最好听的旋律。因为歌声中,有我,也有你。”

电影中的结局是伤感的,甚至需要靠一种学生对老师离别时的脑部来圆满一个故事。

补课的苗宛秋被人举报停课,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他的过往:

高考状元,名校录取通知书,还有因为那个特殊年代的“成分”问题造成的遗憾。

当孩子们罕见地违背老师的命令去参加学校文艺汇演时,恐怕苗宛秋都不知道他们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弥补老师对荣誉的遗憾。而苗宛秋以手掩面在教室里哭泣时,时光的追忆又让我们看到曾经年少的他一样充满了活力和憧憬。

所以当奖杯摆在他面前时,苗宛秋淡淡说了句:

“到我家吃饭”。

他说,孩子们呐,现在对于你们来说是最好的时候,那些名校任你们选择,前提是你们要努力啊。

但随着一声车轮急刹声,故事戛然而止。

安静躺在了医院里,她没有按老师的意愿行走,只是调转自行车头跑去找县长求情,求人家调查清楚不要冤枉了老师。

所以当苗宛秋颓然地坐在医院急救室外泪如雨下时,他的固执也让他寝食难安,并最终决定在大家毕业合影的那天离开。

走得悄无声息,走得意犹未尽。

随着一段画外音,三十年后坐在轮椅上的安静坐在图书馆里,忽然看到垂垂老矣的苗宛秋,见到那位老人转身离开,挂在树枝上的那朵塑胶蝴蝶是道歉,也是对一段人生的正式告别。

于是故事的最后在想象中,毕业的那天,苗宛秋还是坐在了大家中间和孩子们一起合了影。

于是故事的最后在镜头里,“你”打开教室时会看到每个阳光映照下那段青春岁月中纯真的笑脸。

老师,好……

关于这部电影,我保留了一些值得推敲的细节,留给还没有看过的朋友鉴赏。

后记——

2019年03月22日,《老师 好》上映。

2019年12月22日,第11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于谦凭该片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2020年01月11日,首届“光影中国”电影荣誉盛典,于谦凭该片成为荣誉推介男演员。

于谦当时身穿长袍缓步走上台领奖,一身德云华服以示不忘“根本”:

他是个说相声的,是个捧哏,恰好演了部电影,恰好电影拍得不错,恰好拿了奖。

他走上台的时候我在台下,脑中忽然响起“一轮明月照西厢……”的旋律,彼时我还不是“老师”,即便如今称呼“老师”也意兴阑珊,大概在这个连TONY和网红主播都能被称为“老师”的年代里,这个称谓已经显得不太重要了。

恰如苗宛秋所言,这是一个“水杯”吗?是荣誉。

2019年的年末很特殊,对于很多人的人生轨迹都经历了一次非常大的转变。

后来,中国电影几乎戛然而止,关于《老师 好》的一切思绪也随着于谦在台上的客套也戛然而止。后来当他再出现时,依旧是配角,观众们看到他出场时都会哈哈大笑:

“呦!这不是谦哥吗?!又来玩票啦!”

捧他,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毕竟我也是个钢丝,也爱听郭德纲每次在台上说一些于谦和他媳妇、爸爸、妈妈的“真事儿”。

爱听相声的都知道,于老师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喜欢吃大肠刺身,农场里的小矮马都倾注着他的“骨血”,一屁股坐下去再起来的时候会发现啤酒箱里少了一瓶……

这些是相声里的于谦,不是《老师 好》里的于谦。

作为德云社中少有的带有一些书生气的相声演员,于谦老师总是要站在郭德纲先生的身边才能焕发光彩,唯独这部《老师 好》让他难得地当了一次主角。

显然于谦老师的人缘不错,所以《老师 好》里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作为一个低调的演员,于谦难得放纵一次的只有那年德云社年底封箱时唱了一首《学猫叫》,然后便是继续“捧一切”。

很多不爱看相声的观众不懂得捧哏的奇妙,我也是逐渐在相声中领略到了中文之美和国学之美,而于谦老师用难得的一次表演让我领略到了时代之美或者说“老师”之美。

《老师 好》当年的口碑很好,大家在赞誉于谦老师的表演,也赞誉电影中的那个美好的值得回忆的年代,但少有人会说,或者敢说一种“对比”:

有了对比,才有了伤害。

包括对教育、师德、读书、育人等延展开来的某些“德不配位”的嗤笑。

苗宛秋老师是严厉的、严苛的,同时也是固执的、羞涩的,他是个知识分子,不光有文凭,还有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少部分人才配拥有的专属。

他要的,只是荣誉。

我想,这也是那年很多人被感动的原因吧。

师德和爱情一样,之所以感动,是因为遇到的太少。

因此于谦老师身穿长跑走上台领奖的那一幕我记忆犹新,也许嬉笑怒骂专属于郭德纲,于谦老师则塑造了一个平实且执着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教育者的形象。

“你们随时问我,我不收钱。”

这该是一位老师应有的模样。

“圣贤”是什么样我不太了解。

“老师”是什么样,我大概知道了。

可能一位“老师”能够在人生的某一刻忽然意识到自己是“老师”,只是因为: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THE END
*
*